欢迎来到得宠网,您可以在这里系统的学习到有关宠物饲养等专业知识!
魏文真头像
魏文真

2023-08-20 21:08:36

游客

静坐的正确姿势是什么?(静坐的正确姿势与方法)

今天得宠网给各位分享佛教中的静坐是指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静坐的正确姿势是什么?(静坐的正确姿势与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静坐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静坐的正确姿势: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扩展资料:

静坐时的姿势

(1)、静坐时的两腿

(a)、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

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b)、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

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c)、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

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两耳宜如不闻。

(a)、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足部毕,缓缓起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坐

真么休禅定,禅定和静坐有什么区别吗?

禅不具备任何形式,不在坐或卧,开悟的大德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静坐比较容易使身心安稳,进入禅定状态,因此一般讲禅定都会联想到静坐。禅修最主要的是要放下一切思虑妄想,契入本心。如果光靠静坐就像成佛,禅宗大德有言:如磨瓦成镜,终不可得。

禅定和瑜伽的冥想是一回事吗

不是,两者达到的追求不一样。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之四禅与无**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 提婆达多品与坐禅 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据说,禅定功力能使人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其实禅定的确可以使人净化心灵,明心见性,可若说其能够修出五眼六通等神通法力以达了悟生死之目的则富有唯心**色彩,超自然力量与实体是不存在的,其中的真实奥妙仍有待于科学进一步研究。
冥想,英文是meditation,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

道家静坐和佛家静坐的区别

在佛家的静坐方法中,通常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生理上的变化,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上的变栏化,道家有一些打坐中的观想、引气方法,还要配合动功,也有入静入定。佛家传统的禅宗,打坐只求入静入定,除了初期有一些数息之类辅助入静,都要求入定。

道家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静坐修炼的真正目的。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不过,佛家和道家在静坐方法上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到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佛家静坐时,并不反对在生理上斥功;道家静坐时,也更加重视心理上的修炼。

尤其是到了静坐修炼的高级阶段,佛家和道家的体验更是呈现出趋同的特点,二家都是脉停息住,然后可以获得特殊能量智慧,真可谓百川归簿、殊途同归。

扩展资料

静坐姿势要点: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

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

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坐忘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种禅介绍

1、世间禅,乃**、无**之禅定,有二:

①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称十二门禅。乃厌离欲界之散乱而修四禅,欲求大福则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

②根本净禅: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称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品,分别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禅:观、练、薰、修四种:

①观禅:观为观照。明观谛照不净等境,故称为观。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

②练禅:练为锻炼,即指九次第定,此禅由浅至深,顺序锻炼四禅、灭尽定,依不杂异念,以无漏法锻炼而灭有漏,通达八地。

③薰禅:薰为薰熟自在义,如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异念之间杂念,得顺逆进退皆随意自在!

④修禅: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间上上禅:即

三种禅 - “地持经”卷五之九种大禅

①自性禅:修观心之实相,不外求。

②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③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

④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

⑤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

⑥一切行禅:含摄大乘之一切行法。

⑦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

⑧此世他世乐禅:令众生悉得二世之乐。

⑨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扩展资料

中国禅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印度佛教东传之后,逐渐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僧肇的造论,也有道生的说法,他们这些东土大德对佛法的弘扬,就为中国禅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齐梁之间,宝志禅师的《大乘赞》,就颇近后世禅门的顿教思想,善会的禅修则已开启了“中国禅”之先河(详香港《内明》298期之拙文)。只缘东土有此大乘气象,以故达摩祖师的东渡,方才找到了其禅法顺利弘传的缘(条件)。

也由于中国早期就具备了禅法弘传的基础,故六祖以后的禅法必然朝着单刀直入、当下即得的道路发展。这一发展方向虽然曾一度发展到了“呵佛骂祖”的境地,但毕竟只是在破斥学人的情识上的我执与法执上作功夫,而作为真正永恒的佛法是骂也骂不掉的,而真正的觉者也是骂不到的。

所谓“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其缘由就在这里。假如像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禅家不做禅定修持,不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归宿(即云门和尚所说的“腊月三十日”)。而作为心性解脱的禅宗也将会从佛教的轨道上颠覆,从而转化到纯学术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国特色者是禅宗,也就是由于禅法在不违背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又能充分注意与东土的中国文化相融合,使之彻底地“中国化”,而又不脱离佛教的基本轨则。倘若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无从谈“中国禅”了,更无从谈中国的佛教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禅

道家静坐和佛家禅定有什么区别

佛家禅定和道家丹道修炼
作者:吉祥天机

佛家重视“禅定”,并视之为通往解脱道路的必要手段。但佛家实践也明确指出,单纯通过“禅定”无法导致最终成佛。那么在修行道路上,“禅定”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在道家的修炼中,是如何实现“禅定”的?
很多人都尝试过静坐修定,可是真正能够入定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怎么样才是入定呢?佛家有很多的描述,但这些都是表象,是主观感觉。在这里要揭开一层“窗户纸”,把入定的根源揭示出来。就一句话,真正能够入定的原因,是因为“得炁”。
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宇宙给与的恩赐,古代称之为“先天一炁”。庄子说:通天下一炁。这“一炁”也是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悟真篇》中说“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人呱呱落地的时候,这“先天一炁”,就阴阳分野,形成了人的“精”和“神”,从此“先天一炁”潜藏其中,觅不可得。这就像是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变成七色光一样,在这七色光中,找不到原本的太阳光;而这七色光,却实是从太阳光中产生的。人也是如此,有精、神而无“先天之炁”,人只有找到这自身本来的“先天一炁”,才可能从这里找到通往“道”的天机。
所谓的“禅定”,就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解决方案:既然人的全身精神都是“一炁”所生,那么我精神不动,打成一片,就可以回归到本来的“炁”中。由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佛家称为业力)就是“精往下流、神驰于外”(是“天华丹道”中“肾水下流和心火上炎”的根源),精神不断向外泄漏的过程,要扳回来确实不太容易。佛家主要是用心理的方法,通过如何观想、如何思考、如何认识来达到精神内敛,然后通过静坐而相互结合。当这种静坐达到一定程度,精神契合,就会回归“先天一炁”,就像是七色光再次回归三菱镜,合而为一。当“先天一炁”产生的时候,一个人就表现为“禅定”(注意不只是打坐,一个得炁的人,行站坐卧都在禅定中),精神自然相互契合,神不外驰,精不下走。
佛家的特长在于心理,所以佛家玄理深奥,重在个人领悟。而道家的特长侧重物质,物质的手段讲究科学直观标准化,有一套较为确定的规范来实现这个过程。道家从物质方向下手,通过“筑基、炼精化炁”,来实现“生炁”,从而不谈定而自定,是“曲则成”。然而万法归宗,真正的标准就是:一个能够“生炁”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禅定”。
佛家很多讲得很玄的东西,自性、本心、无心、无念、无我……等等,其实都是在讲“元神”。但“元神”不同于“识神”,不是人能够去掌握和控制的,所以修炼从有心走向无心,从有为走向无为,指的就是通过“识神”的主观努力,达到“元神”的自我觉悟和自然圆满。而“元神”自觉的基础,就是“先天一炁”、也称为“元炁”。当“元神”和“元炁”相互结合,则称为“真炁”。到了这个阶段,道家称之为“炼炁化神”,而在佛家禅定,称为“虚空大定”。直到这里,都还不是究竟,比这个更高的境界,佛家通过“参禅和禅观”(三磨钵底和禅那)的方式,顿悟本心,修炼法身;而道家则指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阶段进行出神和老成。
佛道修炼,都有其特点和擅长的领域。一个真正修炼者,是以“终极真理”为归依,脱离各种形式和宗教信仰的束缚,从而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将佛道修炼的精髓发扬光大。“天华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现象,而“天华丹道”更是天华文化修炼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天华丹道”提倡“中”,提出“身心彻底自由解放”的最高目标,在修炼过程就是要求身心两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身体入手方面,提倡类似道家的思路和方式,精神修持方面,提倡类似佛家的领悟和境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科学提炼,以道为宗。
在“天华丹道”中,以身体入手,深入研究人体生理的能量运动方式。比起道家粗糙的理论结构来说,“天华丹道”对理论研究的深度更为精细,只有如此才能够研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木工和科学家都能够创造事物,木工创造桌子、椅子,科学家开发**能;作为一个木工无须研究木头中分子**的结构,就能实现他的创造;而一个**能工程师,他就要深入到每一个分子的内部,探索其中的能量本质,否则他就无法应用**能;这两者都是创造,但技术含量和对人类影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新的时代,科学为人类准备了300年,人体生命科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的可能。在这个时代,“祈愿人间都是仙”、“彻悟自我本来面目,身心彻底解放”,并非一句空话,用更尖端的生命科学理论来指导生命实践,实现寿命的延长,已经成为可能。

佛教的打七过程是什么

佛教打七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是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禅七”和“打净七”之分。

打七过程

1、在“打七”前,寺院首先做好一切生活和佛事物资的准备。“打七”期间,禅堂除平日设有的司水、香灯、当值、兼值、巡香、圊头外,还另外再配备若干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等,同时维那、管堂及“四大班首”责任亦较平日更为重大。

2、起七之日,禅堂对面的韦陀龛前挂出方丈手谕的“起七”、“护七”、“监香”牌示。僧众齐集禅堂,维那先代方丈宣告各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的名字,并勉励他们要发菩萨心,对堂内外的放逸者要认真催促管理,不可私徇人情,同时给监香师授予执法的香板。

3、“打七”的第七日,韦驮龛前挂方丈手谕的“解七”牌示。方丈进入禅堂,从东到西走一圈后说:“恭喜师父们加香打七圆满。古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当尿壶!’如今师父们悟得如何?道出见地。

4、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专事参禅,克期取悟,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亦不举行,其他事情更不许打岔,直到“七七”期满。

扩展资料:

佛教中打净七

1、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亦举行“打七”的修行仪式。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打七”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佛为主,伴以引磬、木鱼之声。净土宗“打七”叫做“打净七”,又叫“打佛七”,“净七”通常亦是打“七七”共四十九天。

2、“打净七”在念佛堂举行,参加人员有一位主七师、四位悦众师,四位护七师,若干僧人,若干在家居士。念佛堂中,灯烛庄严,蒲团齐备。佛像两边前面的蒲团为僧众们坐,其中下边四个为悦众师坐,以便照应引磬、木鱼等。

3、晨钟响过,所有参加“净七”人员起床盥洗后,便搭衣进堂,礼佛三拜,各人依次坐定。晚上念佛到四支香结束。第五支香时,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一齐长跪合掌,念观音、大势至及清净大海众菩萨各满百声,并分别礼拜诸佛菩萨、净土宗历代祖师等。拜毕吃放参饭。

4、念佛到第七日,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长跪,念观音菩萨百遍,起立,合掌经行,念满千遍。如此法,念大势至菩萨千遍,清净大海众菩萨千遍……一切佛事毕。晚上,居士们在念佛堂左右设供牌位,敷陈祭祀,感应人天,增福延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打七

练静坐,气功有什么好处

长期坚持练习打坐可以增强觉知-激发潜能,打坐又称静坐、冥想 打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去除主观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版权声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客服人员删除。

1

精彩推荐

暂无评论

文明用语